[ xú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6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92 |
1995年 | 426 | 1987年 | 348 | 1982年 | 41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01 |
内容来源于:
荀姓主要源自:姬姓。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 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荀姓最早历史纪录。荀字及荀姓最早历史纪录。此是荀的由来。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荀姓历史最早人物。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的第十八个儿子被封于古郇国(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姬姓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荀氏历史最早的历史纪录。此是姬姓荀氏。
4、出自晋国大夫原氏黯。春秋时,晋国大夫原氏黯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称荀黯,荀息。此是原姓荀氏。
5、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为晋国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跞、荀瑶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对晋国政局乃至春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6、姓氏有区别,姓是家族符号,分封制的产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与荀氏有区别,秦以后合并。
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人口基数百家姓前一百位。
荀氏谱是历史著名谱牒,辈分首家。
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
在春秋时期,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程氏和智氏四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因此教育不可或缺,《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一、荀x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黄骅、阜平、乐亭、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金溪,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荀始,为冠,是荀氏之始。”
2、郑樵注云:“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荀,或本作“郇”,省文去邑为荀。《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亦云:“系出姬姓,文王子郇伯,其后去邑为荀。”
3、郑樵又注:“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军,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荀首食邑於智,号曰智庄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见。又为田氏、程氏、辅氏。”又,《姓氏考略》亦称:“后又分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望出河内。
4、又,汉代避宣帝 (刘询) 讳,改荀为“孙”。
5、回族之荀氏则来自汉姓荀。《中国人的姓名·回族》有载;古有哈只哈心,原名哈心,两次到麦加朝觐,故称哈只哈心,娶元帅荀公之女为妻,其后从母姓,以荀为姓。战国时有荀况,著《荀子》;汉代有荀彧;北齐有荀仲举;明代有荀廷诏。
二、荀
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荀姓起源:
1、黄帝之臣荀始为冠,此乃荀姓之始,见《国语》。
2、黄帝之子25人,得姓者14人,荀姓为其一。
3、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7子封于郇(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南),是为郇伯,后去邑加草为荀氏。
4、荀为古侯国(故城在今山西新绛),春秋时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
5、春秋时晋公族隰叔之后荀息食采于荀,以邑为氏。
荀姓名人:
荀会,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河南。
变化:荀氏后又分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
荀姓古代名人
荀况战国,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爽东汉,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悦东汉(148-209),字仲豫,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彧三国,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此人极为出名,详见相关百科辞条。
荀攸东汉末年,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勖西晋(?-289年),字公曾,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颍川颍阴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淑东汉(83-149年),字季和,颍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雍南朝,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菘晋朝,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粲三国,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荀彧少子。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士逊南北朝,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朝,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荀子单名况,儒家大师,主张性恶,弟子韩非為法家巨擘。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一、荀x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黄骅、阜平、乐亭、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金溪,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荀始,为冠,是荀氏之始。”
2、郑樵注云:“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荀,或本作“郇”,省文去邑为荀。《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亦云:“系出姬姓,文王子郇伯,其后去邑为荀。”
3、郑樵又注:“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军,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荀首食邑於智,号曰智庄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见。又为田氏、程氏、辅氏。”又,《姓氏考略》亦称:“后又分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望出河内。
4、又,汉代避宣帝 (刘询) 讳,改荀为“孙”。
5、回族之荀氏则来自汉姓荀。《中国人的姓名·回族》有载;古有哈只哈心,原名哈心,两次到麦加朝觐,故称哈只哈心,娶元帅荀公之女为妻,其后从母姓,以荀为姓。战国时有荀况,著《荀子》;汉代有荀彧;北齐有荀仲举;明代有荀廷诏。
二、荀
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荀姓起源:
1、黄帝之臣荀始为冠,此乃荀姓之始,见《国语》。
2、黄帝之子25人,得姓者14人,荀姓为其一。
3、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7子封于郇(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南),是为郇伯,后去邑加草为荀氏。
4、荀为古侯国(故城在今山西新绛),春秋时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
5、春秋时晋公族隰叔之后荀息食采于荀,以邑为氏。
荀姓名人:
荀会,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河南。
变化:荀氏后又分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
一、荀x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黄骅、阜平、乐亭、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金溪,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荀始,为冠,是荀氏之始。”
2、郑樵注云:“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荀,或本作“郇”,省文去邑为荀。《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亦云:“系出姬姓,文王子郇伯,其后去邑为荀。”
3、郑樵又注:“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军,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荀首食邑於智,号曰智庄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见。又为田氏、程氏、辅氏。”又,《姓氏考略》亦称:“后又分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望出河内。
4、又,汉代避宣帝 (刘询) 讳,改荀为“孙”。
5、回族之荀氏则来自汉姓荀。《中国人的姓名·回族》有载;古有哈只哈心,原名哈心,两次到麦加朝觐,故称哈只哈心,娶元帅荀公之女为妻,其后从母姓,以荀为姓。战国时有荀况,著《荀子》;汉代有荀彧;北齐有荀仲举;明代有荀廷诏。
二、荀
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荀姓起源:
1、黄帝之臣荀始为冠,此乃荀姓之始,见《国语》。
2、黄帝之子25人,得姓者14人,荀姓为其一。
3、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7子封于郇(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南),是为郇伯,后去邑加草为荀氏。
4、荀为古侯国(故城在今山西新绛),春秋时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
5、春秋时晋公族隰叔之后荀息食采于荀,以邑为氏。
荀姓名人:
荀会,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河南。
变化:荀氏后又分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一、荀x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黄骅、阜平、乐亭、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金溪,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荀始,为冠,是荀氏之始。”
2、郑樵注云:“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荀,或本作“郇”,省文去邑为荀。《姓氏考略》注引《广韵》亦云:“系出姬姓,文王子郇伯,其后去邑为荀。”
3、郑樵又注:“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军,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荀首食邑於智,号曰智庄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见。又为田氏、程氏、辅氏。”又,《姓氏考略》亦称:“后又分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望出河内。
4、又,汉代避宣帝 (刘询) 讳,改荀为“孙”。
5、回族之荀氏则来自汉姓荀。《中国人的姓名·回族》有载;古有哈只哈心,原名哈心,两次到麦加朝觐,故称哈只哈心,娶元帅荀公之女为妻,其后从母姓,以荀为姓。战国时有荀况,著《荀子》;汉代有荀彧;北齐有荀仲举;明代有荀廷诏。
二、荀
荀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荀姓起源:
1、黄帝之臣荀始为冠,此乃荀姓之始,见《国语》。
2、黄帝之子25人,得姓者14人,荀姓为其一。
3、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7子封于郇(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南),是为郇伯,后去邑加草为荀氏。
4、荀为古侯国(故城在今山西新绛),春秋时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
5、春秋时晋公族隰叔之后荀息食采于荀,以邑为氏。
荀姓名人:
荀会,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河南。
变化:荀氏后又分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
其他姓氏
[ 荀 ]字的同音字 - [ xun ]
[ 荀 ]的同部首字 - [ 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