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64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
建姓主要源自:芈姓。
建姓建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平王熊弃疾(芈居)有个儿子叫建,史称太子建。楚平王派大夫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那位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一直想要献媚楚平王。而太子建尊重奢而嫌恶费无忌,费无忌暗自衔恨。周景王姬贵十八年(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太子建十五岁,费无忌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可以成家了。楚平王便为太子建聘了秦国公主孟嬴为夫人,命费无忌到秦国去迎亲。到秦国后,费无忌发现孟嬴貌美,当孟嬴到郢都后,费无忌便劝楚平王自娶,他对楚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就行了。”楚平王好色,不管儿子作何感想,居然掉包。于是,楚平王就先夺子媳,自己娶了孟嬴,另外再给太子建娶了个齐国女子作媳妇。由此,楚平王对费无忌就格外宠信了。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建去侍奉楚平王。但他又担心自己做的这事太缺德,哪一天楚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后肯定会杀了自己,便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本来就不宠爱她,再听了费无忌的谗言后,也就越来越疏远太子建,后来干脆派太子建去驻守城父(今湖北襄樊襄城区)。伍子胥为感谢当年渔翁救命之恩,遂罢兵而退,郑国由此得救。后来郑献公论此功,特封渔翁之子为大夫,赐居东城。日后渔翁之子病故,遂葬于溱水东岸沙岗上,史称渔夫子冢。楚昭王出逃后进入云楚大泽,不久就遭到强盗的袭击,楚昭王又逃到了郧国。当时郧公的弟弟怀说:“楚平王杀死了我们的父亲,我们借此机会杀死他的儿子,不也是可以的吗?”而郧公担心他的弟弟真去杀死楚昭王,就和楚昭王一起逃到了随国。吴国大军赶到,包围了随国,并对随国人说:“在汉水流域的周朝子孙,都被楚国给消灭了。”于是姬姓的随国人便要杀楚昭王,王子綦赶紧把他藏起来,自己冒充楚昭王来搪塞他们。后来随国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若把楚昭王交给吴军,就会不吉利,于是谢绝吴国,不交昭王。“渔夫子冢”在郑、韩故城以东黄水河东岸,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关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人民路北侧,有两座墓冢东西并排在矗立在荒岗上,西墓冢高约十米,为渔父之墓,东墓冢高约八米,为渔子之墓。两冢相连周长有一百八十五米左右。
太子建、公子胜的后裔中分衍有公建氏、子建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建氏,世代相传至今。
建姓建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都城建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建业,即今江苏省会南京市。西周时期,建业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变得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此处便成为吴国的冶铸重镇。吴越之争以吴国灭亡告终后,周元王姬仁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大夫范蠡筑城以图消灭楚国,称霸江淮。范蠡筑所筑之城是历史上在建业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其为“越城”。战国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设置了江东郡。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周昱王三十六年(周显王)姬扁(公元前333年)建城,置金陵邑。到了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于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移治金陵,并改金陵为秣陵。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吴国名臣张纮以为此地有天子气,劝孙权定都于此,孙权采纳,此为南京建都之始,孙吴国在金陵邑的基础上大力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石头城跨水而立,周围数十里,设有子、罗城二重城,商业繁华,盛况非常。“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是当时东吴最流行的民谣之一。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百姓都不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逆流而上供应最初定都于武昌的东吴朝廷;所以孙权虽然于汉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决定建都于“鄂”,将鄂县改称为“武昌”,并且于孙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但在江东大族的强烈要求下仍旧还都建业。其后主孙皓于孙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又一次执意要迁都武昌,结果也遭到举国上下强烈的反对,不得不再次还都建业。
“三国争雄,司马得利”——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懿的裔孙晋武帝司马炎率晋朝军队攻破东吴都城建业,孙吴国灭亡,晋朝终于再次统一了三国以来纷乱的中原地区。孙吴国灭亡后,其原居国都之民有取居邑名称首字为姓氏者,称建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
建姓建姓起源三
源于皇室。河南省灵宝市西水头村建氏家族有一个传说,明朝建文帝兵败后,从皇室出走,隐姓埋名,辗转全国各地,与随从多人改朱姓为建姓。
建姓在西水头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灵宝内外的建姓人口均认为其根源在西水头。然而,古今编写的《百家姓》、《千家姓》、《辞海》、《辞源》等均没有建姓记载,甚至信息发达的网络上都搜索不出建姓的来历。可见其历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谜团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朱标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他采取谋臣建议,进行削藩,先剥夺了几个弱势叔父王权,引起镇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满,1401年即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向明朝国都南京发动进攻,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即建文4年攻入,皇宫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仍是历史疑案。
传说,因皇宫失守,建文皇帝引若干亲随从地道逃出,流落民间,屡遭追杀。永乐皇帝朱棣又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遂决定以在位时年号中的“建”字为姓,终于躲过盘查,落脚豫西,在灵宝东塬南端干旱缺水、人迹罕至的塬头沟壑间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代得以延续。
此传说得到一些事实印证。一是《明史》载建文帝“不知所终”,永乐帝朱棣不断派人稽查,使朱允炆改名换姓、以年号为姓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可能性,为民间传说提供了空间。二是建姓到现在只传到28世人。18世人建万一先生于2006年才去世,其妻尚健。现仍有19世人男性21位。大多为23—25世人。按20年一世人计算,建姓诞生只有600年左右,应在1402年以后。三是现存祠堂石碑碑文中有“吾建氏家世系族兵焚以后家谱失遗”的话,似在含蓄地记录兵临城下、皇宫起火、建文幸逃一事。四是南北院在清朝嘉庆年间给其十世祖立的墓志碑,开宗明义,“我建氏据此数百年矣。”正是建文、永乐后约300年。五是据老人们回忆,建姓祠堂原有木制对联一幅,其中上联早遗,其意无考。下联是“祖居不知何名,五世而姓显”,说明前四世隐姓埋名,不敢公开身份,属于逃亡阶段;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全传》上说建文帝逃出宫时在老家凤阳留有一子,永乐帝命其名曰“建庶子”,将其软禁,不准出门,直到1426年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下令恢复“建庶子”自由。这亦将建姓和朱允炆后代联系起来。
建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今在贵州省有建氏家族约二百三十余人,主要分布在贵阳市所辖的清镇市、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广顺镇等地。在河南省有建氏家族约5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店镇西水头村周口市龙曲镇小吉店村等地。
一、建ji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河南之卢氏,山西之太原、晋城、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芈姓。《风俗通》:楚太子建之后。此以名为氏。建,楚平王之子。《中文大字典》引《万姓统谱》云:“建,芈姓,晋大夫子建之后。”据此,《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云:“晋大夫子建之后。”误。汉代有建德、建素。
二、建
建姓分布:安徽淮南、浙江上虞、山东五莲、新泰、云南镇雄、东川、昆明、北京、河南灵宝等地均有此姓。
建姓起源: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太子建之后,见《风俗通》。一说,系出芈姓,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之后。疑误。
建姓名人:
建德,东汉时中丘人,赵幽王之臣。
郡望:丹阳。
一、建ji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河南之卢氏,山西之太原、晋城、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芈姓。《风俗通》:楚太子建之后。此以名为氏。建,楚平王之子。《中文大字典》引《万姓统谱》云:“建,芈姓,晋大夫子建之后。”据此,《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云:“晋大夫子建之后。”误。汉代有建德、建素。
二、建
建姓分布:安徽淮南、浙江上虞、山东五莲、新泰、云南镇雄、东川、昆明、北京、河南灵宝等地均有此姓。
建姓起源: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太子建之后,见《风俗通》。一说,系出芈姓,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之后。疑误。
建姓名人:
建德,东汉时中丘人,赵幽王之臣。
郡望:丹阳。
其他姓氏
[ 建 ]字的同音字 - [ ji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