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ú ]
读音:hú
拼音:hu
简繁:斛
五笔:QEUF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QEUF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NBYJ
结构:左右
郑码:RLTE
四角:24200
区位:8590
统一码:659B
异体字:㪶,?,?
英汉互译:dry measure equal to some five or ten dou (U+6597 舒)
笔顺:撇、横撇/横钩、撇、横折钩、横、横、竖、点、点、横、竖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51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
斛姓,源于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姓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斛。
斛姓起源一
源于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郡方少数民族之姓氏。敕勒族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匈奴族人称敕勒族为“丁零”,鲜卑族人则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因而称之为高车族。
斛律氏为敕勒族中一支较强大的部落,族人皆骁勇善战,以部族为姓氏,在南北朝时期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羡等著名将领,其后裔大多融入鲜卑族,后再汉化为汉字单姓斛氏。
斛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斛斯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郡方少数民族之姓氏。“斛斯”,为古鲜卑语对斛斯山的称谓,即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仙都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中国大陆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南北朝时期,迁居于终南山一带的鲜卑族人首领,将自己的部族即改称为斛斯部,自己先改称为斛斯足,取“征始斛斯足下”之意,即自己的部族要从终南山脚下开始兴旺发达,此后始有斛斯氏,后汉化省文简称斛氏。
斛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斛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斛者,是秦朝宰相李斯设置的官位,也是古代一种粮食、酒的专用量器之的称谓,掌管国家粮仓的籴入量出,隶属于大司农管辖。在史籍《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又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在斛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斛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洛阳、朔州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山西省的吕梁山一带地区,人口仅千余人。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朔州:朔州境内的“峙峪遗址”表明,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史料记载,朔州唐尧时期为冀州之域,尧舜时期属并州,夏朝时期归荤育,商朝时期属于下危,西周时期属于北戎,春秋时期为北狄所据,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时期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抗日战争时期,朔州属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归查哈尔雁北专区。1952年查哈尔省撤销后,朔州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应县、右玉县、怀仁县。朔州现辖两区四县。
洛阳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一、斛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为斛律、斛斯等氏所改(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作“为斛律斯等氏所改”,有误),《中国姓氏大全》称:“为斛黎、斛薛、斛素等姓所改。”
二、斛
斛姓分布:山西交城、湖北武汉、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斛姓起源:
1、代北斛律氏、斛斯氏所改。
2、台湾土著姓。
斛姓名人:
斛子慎,北齐人。斛继善,宋绍兴年判汀州事。
郡望:咸阳。
斛姓古代名人
斛兰鲜卑族,著名东晋天文学家。他与另一位天文学家在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发明了铁浑仪。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朔州:朔州境内的“峙峪遗址”表明,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史料记载,朔州唐尧时期为冀州之域,尧舜时期属并州,夏朝时期归荤育,商朝时期属于下危,西周时期属于北戎,春秋时期为北狄所据,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时期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抗日战争时期,朔州属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归查哈尔雁北专区。1952年查哈尔省撤销后,朔州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应县、右玉县、怀仁县。朔州现辖两区四县。
洛阳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一、斛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为斛律、斛斯等氏所改(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作“为斛律斯等氏所改”,有误),《中国姓氏大全》称:“为斛黎、斛薛、斛素等姓所改。”
二、斛
斛姓分布:山西交城、湖北武汉、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斛姓起源:
1、代北斛律氏、斛斯氏所改。
2、台湾土著姓。
斛姓名人:
斛子慎,北齐人。斛继善,宋绍兴年判汀州事。
郡望:咸阳。
一、斛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为斛律、斛斯等氏所改(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作“为斛律斯等氏所改”,有误),《中国姓氏大全》称:“为斛黎、斛薛、斛素等姓所改。”
二、斛
斛姓分布:山西交城、湖北武汉、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斛姓起源:
1、代北斛律氏、斛斯氏所改。
2、台湾土著姓。
斛姓名人:
斛子慎,北齐人。斛继善,宋绍兴年判汀州事。
郡望:咸阳。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朔州:朔州境内的“峙峪遗址”表明,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史料记载,朔州唐尧时期为冀州之域,尧舜时期属并州,夏朝时期归荤育,商朝时期属于下危,西周时期属于北戎,春秋时期为北狄所据,战国时期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时期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抗日战争时期,朔州属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州归查哈尔雁北专区。1952年查哈尔省撤销后,朔州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应县、右玉县、怀仁县。朔州现辖两区四县。
洛阳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一、斛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为斛律、斛斯等氏所改(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作“为斛律斯等氏所改”,有误),《中国姓氏大全》称:“为斛黎、斛薛、斛素等姓所改。”
二、斛
斛姓分布:山西交城、湖北武汉、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斛姓起源:
1、代北斛律氏、斛斯氏所改。
2、台湾土著姓。
斛姓名人:
斛子慎,北齐人。斛继善,宋绍兴年判汀州事。
郡望:咸阳。
其他姓氏
[ 斛 ]字的同音字 - [ 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