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ǒu ]
读音:gǒu
拼音:gou
简繁:笱
五笔:TQKF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TQKF
笔画:11画
吉凶:暂无
仓颉:HPR
结构:上下
郑码:MRJ
四角:88627
区位:8349
统一码:7B31
异体字:?
英汉互译:a basket trap for fish,placed in the opening of a weir
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73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
笱姓笱姓起源一
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朝时期官员笱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朝时期,朝廷设有“三公”,即丞相、御史、太尉,与皇帝共同管理国家。丞相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太尉统领军队打仗,御史掌管官员的监督,三公之间相互监督制约。
御史之下,有专门的理卿寺,负责考察和督察各部门官员的政绩和行为举止,并负有选拔推荐人才的职责。其中主要负责考察官员的吏员称“笱吏”。“笱”,古代就是考察、考证的意思。理卿寺后成为历代王朝的吏部,笱吏也就是后来的御史大夫。
笱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姓氏者,称笱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gòu(ㄍㄡˋ)。
笱姓笱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交趾郡笱屚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职业称谓为氏。据典籍《大宋重修广韵》记载,“笱屚县,在交趾。”古笱屚县,西汉时期由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执政后期置县。到了晋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化学家、道教士葛洪(公元283~363年),在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曾向晋康帝司马岳求为苟屚县令。
笱屚县在隋朝时期被废黜,其地今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的郎盖至安沛一带。笱屚,又称笱漏、笱篓,是一种捕鱼工具,多用竹蔑编成,屚口有倒须,置于河流溪颈人为的狭窄处,鱼可入不会出。相传笱屚是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呆九的人发明的,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渔民就已经有了这种捕鱼手段,至今仍是水乡渔民的渔猎工具之一。古代红河沿岸渔民中,多以“笱屚”为捕鱼工具,因以为县名,其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笱屚氏,后省文简改为笱氏,姓氏读音作gōu(ㄍㄡ)。
或以职业称谓为姓氏,古有笱民,即渔民;笱妇,即渔家妇女;笱仔,即小渔民或渔家小孩;笱居,即渔船等等的记载,亦是该姓氏的渊源之一。
笱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高成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湖北省的荆州市下辖的松滋市。
高成县:即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松滋地区古属荆州,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期属于南郡。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六年(庚寅,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湖北公安)。三国时期属于孙吴政权,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
东晋咸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又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8月县治曾迁磨盘洲,月底又迁回松滋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7月县治迁车家冲,8月迁麻水平。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9月迁新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滋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今松滋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高成堂:以望立堂,亦称松滋堂。
一、笱gǒu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昌图有分布。汉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收载,其注云:“极罕见姓。《诗·邶风·谷风》云:‘毋发我笱’。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姓。”
二、笱
笱姓起源:毋发我笱,见《诗·邶风·谷风》。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氏。
高成县:即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松滋地区古属荆州,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期属于南郡。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六年(庚寅,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湖北公安)。三国时期属于孙吴政权,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
东晋咸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又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8月县治曾迁磨盘洲,月底又迁回松滋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7月县治迁车家冲,8月迁麻水平。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9月迁新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滋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今松滋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高成堂:以望立堂,亦称松滋堂。
一、笱gǒu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昌图有分布。汉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收载,其注云:“极罕见姓。《诗·邶风·谷风》云:‘毋发我笱’。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姓。”
二、笱
笱姓起源:毋发我笱,见《诗·邶风·谷风》。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氏。
一、笱gǒu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昌图有分布。汉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收载,其注云:“极罕见姓。《诗·邶风·谷风》云:‘毋发我笱’。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姓。”
二、笱
笱姓起源:毋发我笱,见《诗·邶风·谷风》。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氏。
高成县:即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松滋地区古属荆州,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期属于南郡。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六年(庚寅,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湖北公安)。三国时期属于孙吴政权,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
东晋咸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又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8月县治曾迁磨盘洲,月底又迁回松滋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7月县治迁车家冲,8月迁麻水平。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9月迁新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滋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今松滋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洈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高成堂:以望立堂,亦称松滋堂。
一、笱gǒu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昌图有分布。汉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收载,其注云:“极罕见姓。《诗·邶风·谷风》云:‘毋发我笱’。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姓。”
二、笱
笱姓起源:毋发我笱,见《诗·邶风·谷风》。笱乃捕鱼之竹笼,以工具为氏。
其他姓氏
[ 笱 ]字的同音字 - [ gou ]
[ 笱 ]的同部首字 - [ 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