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ē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69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
郴姓主要源自:芈姓。
单一渊源:源于芈姓,出自秦、汉之交的西楚君主楚怀王熊心(芈心),属于以都邑名称为氏。在秦、汉之交,前楚怀王熊怀之孙、后楚怀王熊心是个昙花一现的人物,但他的真实历史作用却是不能抹煞的。项羽在汉元年分封前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这就把楚怀王熊心的作用一笔勾销了,但那却不是历史事实。
战国末期,秦始皇灭了楚国后,王室贵胄熊心流亡在民间,凄凄惨惨地靠为别人牧羊生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率起义军渡江西进,在闻知陈胜已经牺牲后,便听从谋臣范增的计谋,派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了熊心,拥立他为楚怀王,建都于盱台(今江苏盱眙)。由此,将天下抗秦力量都聚拢了起来。楚怀王熊心,早先只是被项梁作为幌子供养在远离战火之处。西楚政权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全部集中于项梁一身。在项梁战败死难后,楚怀王迅即挺身而出,承担了西楚的军事政治重任。熊心果断地将都城迁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夺取了项羽、吕臣的兵权,改用宋义为上将军。司马迁在评论怀王心这一举动时说:“怀王心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事实上,比起先前的西楚都城盱台(今江苏盱眙)来说,彭城(今江苏徐州)要更靠近抗秦战事前线。因此,楚怀王迁都于彭,似乎无论如何也与“恐”没关系。反倒是刘邦、项羽等诸多将领倒是在知道项梁败死后,“恐”而纷纷从前线撤退到后方。而正因为楚怀王的出掌大权,才真正使得反秦大业逐步走上胜利之途。经过项梁大败之后,楚怀王所接手的西楚政权已经大不如前。在这种颓势面前,楚怀王果断地安排了两路人马:一为援赵,一为攻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楚怀王为这两路人马安排了最合适的人选——坚韧不拔的刘邦率弱旅攻秦,刚猛无俦的项羽随主力救赵,并且坚决地制止了项羽愿随刘邦攻秦的妄动。这种人事安排至关重要。假如把那两个角色颠倒一下,恐怕两路俱不得奏功,那么,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所以本书认为,楚怀王的历史功绩至少有两点:其一是消除了西楚政权因权力真空而产生内閧的危机,其二则是部署了正确的灭秦大计。后世人将灭秦的功劳都归结到刘邦、项羽名下,却只字不提及楚怀王的历史功绩,这恐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楚怀王还颇硬气,能主持公道。在刘邦大破咸阳,而天下之权已经集于项羽之手的时候,他还敢独出明确晓喻:“分封亦按先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意即将王享关中的荣耀归于刘邦。然而,他也就是因此而触发了项羽的杀机。公元前205年,项羽表面上尊熊心为义帝,假惺惺地让熊心徙都到长沙去,暗中却命令手下亲信大将英布将其追杀于郴县(今湖南郴州,以依郴江而名)。从楚怀王的悲惨结局不难想见,在项羽势力极度膨胀的当时,要做出那样“公道”的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因此,在日后刘邦击项羽时,就有了以讨伐“弑逆怀王”的出师口实。在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中,竟然有六条皆与楚怀王有关。在中原战火熄灭并讨平天下后,汉高祖刘邦便立即下诏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
这比之刘邦日后为陈胜等无后先贤“定守冢人户”之举措来说,他心目中早年旧主楚怀王的地位要高出其他众人甚多——这或许与楚怀王熊心的历史功绩是相匹称的。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记载:“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明言:“怀王心无后”。虽然楚怀王根本就未能到达即定的新都城长沙,在今湖南郴州即被杀害了,但历史上却很快就如密霖涌笋般出现了郴氏一族,而且还是“王身为都,以都邑为氏”——这种由“无后”而“有群后”的结局,亦或是出自汉高祖刘邦的精心安排,亦或是出自同情和爱戴楚怀王的人们悼念其亡故之地而“取王故亡地为氏”的结果。据史籍《史记集解》引汉朝名家文颖的话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是汉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实际上完整地持续了两汉的全历程。但在汉朝史家巨摩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为楚怀王熊心专门立传,这个“失误”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颇受非议。清朝学者赵翼的评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项羽尝北而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楚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这虽然不能回避刘氏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之谕的感激之怀在起诺大作用,但毕竟为历史保留了真正属实的一笔。
据如上历史记载,郴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化的结果。本书实在无法考证郴氏是源自何者,只好暂时先将其归源于芈姓熊氏的楚怀王熊心,并隶属于居邑名称。
郴州:史称桂阳郡、南平郡、敦州、桂阳府、桂阳军、郴州路、直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十一县。新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东汉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三国时期孙吴建兴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六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晋建兴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晋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南朝陈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置南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唐咸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唐如意、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唐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九县。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农历8月,南平县改名蓝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六县。宋绍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七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二州及平阳、临武二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五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二县,隶于衡州府。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为郴州专区,辖十县。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三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十四县。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十四县。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十二县、市。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两市、九县。
桂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南平堂、敦州堂、桂阳堂、郴州堂。
一、郴chē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郑樵归之为“以郡国为氏”。郴,即今湖南之郴县。
二、郴
郴姓起源:系自芈姓。秦末,楚怀王之孙熊心被项羽立为义帝,都郴(故城在今湖南郴县),因以为氏。一说,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郴,因氏,见《姓考》。
郴姓名人:
郴宝,晋时中牟令,世代居江夏。郴霁,唐时人,撰秘《苑状启》四卷。
郡望:江夏。
郴州:史称桂阳郡、南平郡、敦州、桂阳府、桂阳军、郴州路、直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十一县。新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东汉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三国时期孙吴建兴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六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晋建兴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晋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南朝陈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置南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唐咸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唐如意、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唐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九县。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农历8月,南平县改名蓝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六县。宋绍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七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二州及平阳、临武二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五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二县,隶于衡州府。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为郴州专区,辖十县。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三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十四县。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十四县。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十二县、市。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两市、九县。
桂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南平堂、敦州堂、桂阳堂、郴州堂。
一、郴chē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郑樵归之为“以郡国为氏”。郴,即今湖南之郴县。
二、郴
郴姓起源:系自芈姓。秦末,楚怀王之孙熊心被项羽立为义帝,都郴(故城在今湖南郴县),因以为氏。一说,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郴,因氏,见《姓考》。
郴姓名人:
郴宝,晋时中牟令,世代居江夏。郴霁,唐时人,撰秘《苑状启》四卷。
郡望:江夏。
一、郴chē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郑樵归之为“以郡国为氏”。郴,即今湖南之郴县。
二、郴
郴姓起源:系自芈姓。秦末,楚怀王之孙熊心被项羽立为义帝,都郴(故城在今湖南郴县),因以为氏。一说,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郴,因氏,见《姓考》。
郴姓名人:
郴宝,晋时中牟令,世代居江夏。郴霁,唐时人,撰秘《苑状启》四卷。
郡望:江夏。
郴州:史称桂阳郡、南平郡、敦州、桂阳府、桂阳军、郴州路、直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西汉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十一县。新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东汉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三国时期孙吴建兴元年(壬申,公元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曹魏甘露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六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晋建兴三年(乙亥,公元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晋升平二年(己未,公元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南朝陈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公元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复置南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唐咸享三年(壬申,公元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唐如意、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唐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九县。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农历8月,南平县改名蓝山。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唐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公元950年),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宋景德二年(乙巳,公元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宋天禧三年(己未,公元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宋绍兴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宋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六县。宋绍定二年(己丑,公元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七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二州及平阳、临武二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五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二县,隶于衡州府。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为郴州专区,辖十县。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三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十四县。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十四县。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十二县、市。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两市、九县。
桂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南平堂、敦州堂、桂阳堂、郴州堂。
一、郴chē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郑樵归之为“以郡国为氏”。郴,即今湖南之郴县。
二、郴
郴姓起源:系自芈姓。秦末,楚怀王之孙熊心被项羽立为义帝,都郴(故城在今湖南郴县),因以为氏。一说,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郴,因氏,见《姓考》。
郴姓名人:
郴宝,晋时中牟令,世代居江夏。郴霁,唐时人,撰秘《苑状启》四卷。
郡望:江夏。
其他姓氏
[ 郴 ]字的同音字 - [ chen ]
[ 郴 ]的同部首字 - [ 木 ]部